“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天下第一关,1961年即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更随长城整体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古迹新程”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秦皇岛山海关,围绕长城系统性修缮、数字化保护、司法保障与文旅新发展开展深度调研,用青春脚步丈量砖石温度,以青年视角探寻古老关隘的时代新生。
传统与科技:长城新生的二重奏
实践团了解到系统性修缮工程早已在秦皇岛等地次第展开—— 老龙头城墙以 “最小干预” 原则完成夯土加固,角山长城通过锚杆锚固技术让倾颓敌台重获支撑,无人机巡护与数字化建档构建起科技防护网,让 200 余处长城遗址在影像中获得 “永生”。2003年,秦皇岛市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采取定地段、定专人、定责任、定补贴、定奖惩的“五定”运行模式,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网。当地百姓组成的 “长城保护员” 队伍,成为守护223公里长城的重要基层力量。
司法与保护:为千年砖石筑起法治长城
秦皇岛文物部门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工作,以专业之力为长城保驾护航。2025年5月,山海关区人民法院、海港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秦皇岛全市首份《长城文物司法保护令》。文物部门与司法机关紧密协作,让破坏长城文物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为长城撑起法律“保护伞”。该保护令紧密结合当地长城保护实际形势,明令禁止盗窃、倒卖长城砖,刻画、涂污长城,以及在长城上驾驶交通工具等违法行为。“司法+行政+社会”长城保护模式,让千年长城在法治守护下焕发新生。
文化与历史:长城文化永存
如今的山海关,早已旧貌换新颜。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馆名,是我国三大长城博物馆之一。占地1.2公顷,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1991年建成并开放,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300多万余人次,是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了我国“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历史渊源、形式建制、人文风物、军事烽烟。踏入长城剧院,精彩绝伦的《长城》演出正在上演。50分钟的沉浸体验,塑造出了山海关宏大壮阔的山海之怀。长城之魂,透过万里长城的每一块砖,讲述着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刻骨铭心的故事。
文旅与创新:山海关的科技长城夜
科技为山海关文旅注入全新动能。瑞莲阁公园以裸眼3D与全息投影营造沉浸式幻境;非遗醒狮与智能机械狗联袂出演的《智舞雄狮》,在古今碰撞中迸发创意火花;情景剧《身向榆关那畔行》及大型长城光影秀《观·山海》,则以创新叙事引领观众深度体验山海关的历史传奇。夜幕下,非遗独竹漂在激光水幕间轻盈滑行,竹影、灯影、月影三者合一,将“一苇渡江”的古老绝技演绎为流动的光影诗篇。科技之光与千年关城交相辉映,山海关在古韵新生中完成一场恢弘的时空叙事。
结语:青史不泯·山海常新
习总书记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从“天下第一关”的旌旗猎猎,到数字光影里的星河璀璨,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叩问同一句誓言:如何让千年的砖石在新时代的脉搏中继续呼吸?答案,就藏在那一道道最小干预的夯土夯痕里,藏在无人机划破晨曦的嗡鸣中,也藏在每日巡山时手里的那支电筒。当司法的利剑高悬、科技的星火燎原,长城便不再是静默的遗迹,而是奔涌于山海之间的文明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