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7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青衿逐光·民族文韵”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香丹、米糕顾问全信子及第五代传承人林成男展开深度交流,实地记录朝鲜族宫廷米糕的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
体验打糕过程,感知非遗活力
来到位于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的“李香丹宫廷米糕”研究所,出于对米糕制作过程的好奇,实践团成员在三位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亲身体验打糕的过程:将充分浸泡的糯米置于木槽中反复捶打成型。成员们轮流上阵,随着手臂起落,木槌撞击木槽的闷响与糯米渐浓的清香交织,汗水浸湿额头时,槽中的糯米也逐渐成形。成员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非遗不是躺在橱窗中的展品,而是流动在生活里的活态传承”。
严选天然食材,坚守匠艺初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多年来,李香丹老师始终坚守“以良心甄选食材”的准则,从严选延边优质大米为主料,到松子、核桃经多次烫制后手工细致去皮,再到取用长白山天池活水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倾注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全信子老师进一步阐释,米糕制作绝非简单的技艺操作,更凝结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了最大程度呈现大米的本真风味,制作过程中不添加多余佐料,完全依靠世代积累的经验把控品质。这种对食材纯粹性的坚守、对传统工艺的敬畏,正是朝鲜族米糕技艺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醇厚的根源所在。
首创彩色米糕,连结古今技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过去朝鲜族人民制作的米糕均为白色,如今单一色调已无法满足多元需求,为此,李香丹老师遍寻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原料,首创彩色米糕。这些从自然中汲取的色彩,既保留了食材原本的清香,又赋予米糕更鲜活明快的视觉效果。成员们听其钻研过程后表示,这份守正创新,正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密码。从宫廷到民间,从纯白到斑斓,宫廷米糕在坚守与创新中,已然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时代脉搏的文化纽带。
攻克发酵难关,守护挚爱传承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香丹老师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米酒糕的制作堪称最大难关——米酒发酵的温度还有时间都很难把握,而这些都没有任何固定标准可循,全凭一次次亲手试炼的感受与直觉。为做成米酒糕,李香丹老师常日夜不休地守在工作台前,凭着一股钻劲,在无数次试错中吸取经验,终于掌握米酒糕制作的要点。“米糕不仅仅是属于我的荣誉,它更是藏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李香丹老师动情道,“米糕就是我的情人,我对它的爱太深了。”正是这份心无杂念的坚守,让古老手艺在岁月中更添力量。
米糕香飘各地,情牵各族同心
李香丹老师的米糕不仅香飘延边,更随着她的脚步走向各地。在云南沾益,她与当地米糕传承人围坐灶台边,毫无保留地分享米糕的提鲜办法,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技艺互鉴的深厚情谊。“在香港展示时,一位学子尝了一口米糕后非常感动,说想家了,原来他老家就是延吉的。”林成男老师向成员们回忆,而那位学子在活动当场就决定回家看看。如今,这样的故事成了传承人们常挂嘴边的温暖,宫廷米糕串联起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各民族间的情感共鸣与对故土的共同眷恋。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朝鲜族宫廷米糕的制作工艺与历史文化,更让他们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艰难与意义。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本次实践的所见所闻带回校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让朝鲜族宫廷米糕这门独特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