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外语学院“葡香筑梦”实践团赴秦皇岛市昌黎县开展葡萄产业乡村振兴调研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08:00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3日至7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葡香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赴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葡萄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昌黎葡萄产业的融合模式、发展成效与现实困境,并结合外语学科优势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践行青年担当,深入昌黎葡乡

昌黎县素有“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的美誉,葡萄种植与酿酒历史超百年,是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实践期间,团队先后调研长城华夏酒庄、西山场村、葡萄沟景区、齐氏酒堡个体酿酒户及蓝阔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系统考察从种植、加工到文旅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小葡萄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亚洲最大的地下花岗岩酒窖——长城华夏酒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其规模化、标准化的酿酒工艺,感受了昌黎葡萄酒“果香浓郁、单宁柔和”的品质特色。酒庄年产能5000吨,带动300多户农民就业,年产值超2亿元,是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西山场村,团队与村支部书记赵瑞锋开展座谈,深入了解到该村从传统种植向“葡萄+文旅”转型的历程。通过引进新品种、推行有机种植、发展农家乐,该村葡萄亩产提高至2000公斤,优质果率达85%,三分之一农户经营起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超过5万元,实现从“卖葡萄”到“卖体验”的跨越。

直面发展挑战,求解现实之困

葡萄沟与葡萄小镇则展现出文旅融合的探索成果。“十里葡萄长廊”与每年举办的“葡萄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葡萄酒博物馆、民俗表演等设施丰富了旅游业态。但团队成员也注意到,景区仍以本地游客为主,存在外地市场认知度不高、部分设施闲置的问题。

在走访个体酿酒户时,团队则关注到小微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困境。这些农户依托传统工艺酿造特色葡萄酒,虽单价较高,但普遍面临原料品质不稳、检测能力缺乏、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难以突破熟人销售模式,电商拓展几乎空白。

调研显示,昌黎葡萄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三链融合的基本框架,为农民增收、乡村治理与文化传承注入了持续动力,但在品牌建设、数字化营销、基础设施配套、科技普及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缺乏统筹,电商与新媒体营销渗透率低,旅游设施老化,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新技术推广受限。

汇聚青春智慧,献策产业升级

面对这些问题,“葡香筑梦”团队结合外语专业特长与青年视角,提出系列建议:构建“政府+企业+协会”联动机制,打造“昌黎干红”区域品牌;拓展电商与新媒体营销,建设一体化数字文旅平台;加强基础设施改造与人才引进,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科技惠农,建立技术推广站开展培训。

植根乡土实践,续写葡香新篇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也是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推动学科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深有感触:“乡村振兴不仅是简单的输血,更是要培育产业的造血能力。我们外语学子应当发挥跨文化沟通优势,把昌黎葡萄酒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未来,“葡香筑梦”团队将继续关注昌黎及更多乡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志愿翻译、课题研究、文化传播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上一条:我院顺利举办部门纳新宣讲会
下一条:我院举办2025级新生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