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深化青年学子对抗美援朝历史的认知,外语学院“战旗红·新征者”碧血山河寻迹组开展实践活动,以丰富行程串联历史与现实,让抗美援朝精神鲜活传承。
探馆寻踪,挖掘英雄印记
实践首日,团队奔赴丹东市振兴区抗美援朝纪念馆。踏入馆内,成员们瞬间被厚重的历史氛围包围。在文物陈列区,锈迹斑斑的钢枪、带着弹孔的水壶,无声诉说着战火硝烟;影像资料厅里,黑白画面中战士们冲锋的身影、阵地上的坚守,让大家真切触摸到历史温度。
聚焦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展区时,成员们驻足良久。从详实的文字记载,到珍贵的遗物展示,大家细致梳理英雄们的成长轨迹与战斗瞬间。为让英雄精神更好传播,团队同步开启短视频脚本创作,尝试用“场景还原 + 故事讲述”的形式,将英雄壮举转化为生动影像素材,并在后续通过线上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震撼人心的红色故事。
陵园寄情,传递鲜活历史
次日,实践团来到沈阳市皇姑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成员们整齐列队,面向纪念碑庄严伫立,以肃穆的鞠躬仪式,寄托对英雄的深切哀思。祭扫结束后,团队主动与前来缅怀的市民交流。遇到老人,成员们耐心倾听他们讲述从长辈处听闻的战场故事,再结合前期整理的史料,补充细节、深化认知;面对孩子,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英雄如何坚守阵地、保护战友,让红色种子在幼小的心灵扎根。
交流中,成员们心生感慨:“以前我们对这些故事,只是从课本、资料里了解,今天听市民们讲,再看着眼前的陵园,突然觉得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真实鲜活、就在身边的先辈。” 这样的触动,让大家更坚定了传播红色历史的决心,也让历史认知从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人与人之间鲜活的情感传递。
社区观影,凝聚群体共鸣
团队走进沈阳市于洪区社区,落地“红色观影会”。放映前,成员们结合首日整理的历史背景,向居民简要介绍影片中的战役背景、关键人物,为观影做知识铺垫。当电影里炮火轰鸣、战士们舍生忘死冲锋的画面出现,现场安静又凝重。观影结束,团队开启采访交流。大爷大妈们回忆起过去听广播、看连环画了解的抗美援朝故事,分享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年轻居民则感慨先辈的牺牲奉献,让自己更懂和平珍贵。
不同年龄、经历的居民,从各自视角抒发对历史的理解,让红色精神在交流中碰撞出共鸣火花,也让团队对“历史如何走进大众” 有了更深感悟,实现历史理解从个人到群体的拓展延伸。
回顾我们的实践历程,从探馆时触摸历史温度,到陵园中传递情感共鸣,再到社区里凝聚群体理解,每一步都让抗美援朝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切可感的力量。这力量,让成员们懂得历史传承的意义,也让更多人看见青年与红色文化相遇时的火花。这段实践,是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未来,愿这份奔赴持续向前,让抗美援朝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奋进的漫漫征途,指引青年以行动续写传承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