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群峰褶皱间,牛角沟村静静伫立,承载着满乡儿女与草木共生的古老智慧。这里,昔日山间采药人的足迹早已化作传说;如今,新时代赋予“药润青乡”实践团的使命,是让这株株草木重新焕发生机。怀着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待,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药润青乡 兴途万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17日踏进牛角沟,踏着晨露,推开村委会的木门。实践团希望在乡音中读懂药草的故事,在田垄间触摸土地的温度,更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种植基地,为这份带着草木清香的希望,探寻一条通向兴旺的坚实道路。
一、前期调研:信息梳理与现状分析
实践团先行梳理资料,发现青龙满族自治县具备适宜中草药生长的自然条件:山地丘陵、温湿度及土壤特性均适合黄芩、桔梗等品种。据县农业农村局数据,2023年全县种植面积约2.3万亩;其中牛角沟村集中在村东山坡及河谷地带,总面积约800亩,以黄芩(约500亩)和板蓝根(约200亩)为主,少量试种连翘、五味子等木本药材。
进一步走访后,实践团了解到村内已成立一家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种子、提供技术指导,并与县内中药材收购站合作销售。然而,深加工环节薄弱,以出售原材料为主,附加值低。尽管市场需求向好、黄芩价格稳定、县里提供种植补贴,但农户在技术、自然风险及市场价格波动方面仍存挑战。实践团将这些问题列为后续调研重点。
二、深入药企:参观与交流
17日上午,在村书记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当地药企——秦皇岛满药本草药业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五味子、枸杞、苍术等药材的种植技术:选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阳光充足的环境;整个种植过程需及时浇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以保障药材生长与产量。
企业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中药材从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加工、销售等全环节制定严格标准,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提供指导与培训。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亦保障了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实践团就“如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收获颇丰。
三、访谈农户: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企业负责人引荐下,实践团来到一户种植枸杞的农家,走进田间地头。农户热情展示未成熟与成熟的枸杞树,并坦言:多数家庭除打理自家枸杞田,还兼种五味子,以分散风险、增加收入。五味子需搭架防涝,病虫害防治有其独特方式,农户更倾向使用生物农药以保留药草品质。
实践团在与农户的深入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农民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草药的热爱与执着,进一步坚定了实践团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念。
四、满药文化进校园: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结束牛角沟村调研后,实践团走进秦皇岛崇德实验小学,开展“满药文化进校园”宣讲。活动以“知识科普+互动体验”形式,向小学生普及满药文化,展现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通过视频展览、图片展示和趣味讲解,实践团带领孩子们了解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重点介绍人参、五味子等代表性满药及其功效、文化故事。“满药与乡村振兴”环节,实践团用生动比喻向孩子们展示“家乡的草如何让生活变好”,让他们从小建立“家乡资源”与“发展”的联系。
孩子们的热情回应让实践团欣慰不已,他们对中草药的好奇与渴望,仿佛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实践团希望借此激发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满药文化在新一代中延续。
五、结语:草木生金的希望
此次乡村调研与校园宣讲,让实践团深入洞悉牛角沟村中草药种植现状,也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每一株药草,背后都是村庄与土地的约定;每一位农户,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满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让更多人看到本土文化的价值。
实践团的三下乡足迹,将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携手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让这份扎根山野的希望,在更多人的守护下飘香更远。通过不懈努力,实践团愿为牛角沟村中草药产业注入新思路、新方向,使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实践团坚信,唯有传统与现代相融,方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让每一位农户共享家乡发展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