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作为承载千年东方智慧的国家级非遗,其制香技艺与人文内涵在当代面临传承之困。为探寻非遗活化路径,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柏韵沉香传习团于7月1日走进秦皇岛中医理疗养生中心,以香牌制作为切入点,开启一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用指尖温度续写文化传承新篇。
填香篆悟匠心:
由于成员们都是首次接触香料,沉香手艺人首先向成员们介绍香料的历史及作用,接着向成员们细心展示填香纂的具体过程:先备妥散匀的香粉,将篆模平稳置于香灰上固定。用香勺舀粉填入模中镂空纹路,边填边轻敲模缘助粉沉实,再以香押沿模面刮去余粉,使粉面平整。最后屏息平稳提起篆模,香粉便依纹路形成完整图案。接着每位成员便按照老师给出的顺序依次动手实践,学习如何填香篆。从填香粉时的小心翼翼,到用香纂勾勒出精美纹路,最后看着香粉在炉中化为袅袅青烟,我们才懂得香文化不只是技艺,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诗意追求。
挤香成线,续古情长:
学完如何填香纂之后,老师便向成员们展示如何做线香。先将香粉与适量水调和成香泥,再通过挤压工具,把香泥挤入模具或直接挤在晾晒网上,形成线香、棒香等基础形制,后续经晾晒等工序制成成品香。这一步是将香材从“粉末”转化为“香品”的关键,体现传统制香技艺的手工温度,也是我们三下乡实践中学习非遗技艺、理解香文化“从原料到生活美学”转化的重要环节。当亲手制成的线香静静陈列,我们读懂了非遗传承的分量。以青春双手,让香文化的古韵,在当代继续悠悠飘散,让传统非遗,在实践里焕发新的生机与光芒。
柔香成牌,意寄清芬:
在最后的时光里,老师教我们用如何用香泥制作香牌。看着老师从揉泥、印模到细细修胚,每一步似乎都把古意揉进掌心。看着摆满香牌的木框,那些带着纹路的小块,是传统与青春的碰撞。围坐的我们,认真听传承人讲制香门道,在交流里让古老技艺有了新注脚。这一趟,不只是学做香牌,更是触摸非遗的心跳。我们把传承的种子,埋进沾满香泥的手心,盼它在往后日子,开出让传统闪光的花,让香文化的韵味,继续在时光里悠悠飘散。
结语:
活动尾声,成员们将待阴干的香牌整齐排列,与传承人共同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香牌上尚未干透的纹路仿佛正在诉说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如香泥塑形般,需以青春之力赋予传统新的肌理。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从老师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门技艺,更是中华文化里沉香的分量。此次实践让香文化走出古籍与博物馆,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更让我们在指尖实践中懂得:所谓传承,正是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续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