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外语学院“剪出文化自信,刻下乡土情怀”实践团助力抚宁剪纸活态传承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7日 09:00 浏览次数:

红纸覆手,银剪轻旋。2025年6月22日至7月14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三下乡”抚宁非遗剪纸传承团队深入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与抚宁区, 拜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并在路边支起小摊 ,举行关于剪纸文化的问卷调查与知识竞赛活动。通过 近百份调研问卷描摹传承痛点,上百件原创礼品承载匠心走入民众,数百位当地居民共赴剪纸知识擂台 ,团队精准把握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助力抚宁剪纸从“小众手艺”走向人民大众。

纪实存真:镌刻即将消逝的指尖绝艺

为深入调研抚宁剪纸的传承现状,团队首站走进秦皇岛市剪纸艺术馆。非遗传承人姜女士现场操剪,剪刀翻飞间,一张栩栩如生的百蝶图迅速呈现于团队成员眼前。当成员们拿起红纸尝试时,纸张屡屡断裂的初体验,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技艺的难度。姜女士轻托队员手腕,将剪刀倾斜调整角度:“ 剪刀要这样‘溜’着劲儿走 。”

团队以镜头为笔,全程跟踪记录姜女士剪纸过程,辑录工作室的《万里长城图》《猫趣图》等代表作品。这些凝聚匠心的影像与图鉴,将转化为非遗宣传片及图册,让深巷中的瑰宝跃入公众视野。

团队随后采访资深传承人梁老师。面对关于传承现状的提问,梁老师指着展厅作品坦言:“现在年轻人对剪纸了解得太少了,很多孩子可能都没见过真正的剪纸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取出记录传统纹样的牛皮笔记本补充道:“我们这些老手艺人的工作室,知道的人不多,来学、来看的更少。”谈及生计困境,他语气沉重:“ 光靠剪纸很难维持像样的生活,不少同行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更多精力花在做别的营生上 。”

文创赋能:让日用成为传承载体

直面调研反映的“文化距离感”及传承人提及的“生计”与“认知”难题,团队决心将剪纸艺术从展馆引入日常。积极回应民众“让文化走进生活”的期待,投入设计研发,打造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剪纸主题文创产品。首批推出的产品包括:剪纸艺术台历,抚宁天马山地标透扇,亚克力钥匙扣。

产品设计核心理念在于“日用即传承”。团队并非简单复制传统图样,而是致力于将其精髓转化为契合现代生活场景的实用物件。当首批样品送至抚宁区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仔细端详亚克力钥匙扣,对着光赞叹:“这小物件精巧!随身携带,构思很好。”设计者成员阐释初衷:“我们希望人们在喝水、纳凉、查看日程时,都能自然地‘遇见’剪纸,用得多了,自然亲近。”

快闪亲民:纹样密码激活街头巷尾

为让剪纸文化深入市井,团队在海港区与抚宁区繁华地段策划“剪纸纹样知多少”知识竞赛擂台。鲜艳的招牌与丰富的剪纸纹样礼品甫一亮相,便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一位大姐指着“蛇盘兔”图案猜测:“是不是蛇要吃兔子?”队员小张立即上前解释:“ 阿姨,这图案寓意和谐共生!‘蛇盘兔,必定富’,寄托家庭富足美满的愿望 。”旁听的大爷恍然大悟:“难怪老一辈总贴这个图样!”另一小伙指着“蝙蝠衔铜钱”纹样疑虑:“蝙蝠形象是否欠妥?”成员温和解答:“ ‘蝠’谐音‘福’,蝙蝠口衔铜钱意为‘福在眼前’,是传统吉祥符号 。”人群中顿时响起理解的感叹。

一对母女组合表现尤为亮眼。面对纹样图片,她们几乎不假思索便答对所有题目名称与寓意。团队成员惊叹:“你们好厉害!”女儿谦虚道:“ 我在大学专门研究过传统图案 。”母亲自豪应和:“ 老一辈对这些老讲究,终归有牵挂 !”母女相视一笑,默契传递文化共鸣。

星火燎原:在回响中锚定前路

活动中,许多市民表达对剪纸文化的浓厚兴趣,团队成员耐心科普抚宁剪纸特色。部分受访者坦言:“剪纸虽美,但多限于年节装饰,与现代生活关联较弱”——这与馆内调研痛点形成印证。

活动结束时,市民与团队合影留念,笑容洋溢间呼吁:“ 此类科普活动很有意义,希望多办几次!”

艺术馆门内,摄像机留存指尖绝艺;市集人潮中,快闪播撒文化星火。东秦学子步履不停——以纪实守护根脉,以亲民点燃热爱,非遗剪纸正在青春接力中焕新。

上一条:外语学院“拾贝传韵:非遗贝艺传承团”走进非遗贝艺博物馆,感受贝艺脉搏
下一条:外语学院“云岭薪火传习社”实践团走进云南昆明,踏寻民族融合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