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外语学院“拾贝传韵:非遗贝艺传承团”走进非遗贝艺博物馆,感受贝艺脉搏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08:00 浏览次数:

在海洋文化的滋养下,贝艺作为秦皇岛北戴河独树一帜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匠心。为了深入了解秦皇岛北戴河区贝艺的传承现状,挖掘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15日至7月22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拾贝传韵:非遗贝艺传承团”的6名大学生前往秦皇岛市北戴河刘翠兰非遗贝艺博物馆,开启了为期8天的非遗探访之旅。

贝艺凝巧思,方寸显乾坤

步入艺术馆,琳琅满目的贝艺作品瞬间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

展台上,小巧精致的贝壳耳坠、手链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每一件都经过精细打磨,镶嵌成花鸟、星辰等图案,灵动而富有创意。

而贝艺画类作品更是让人深觉震撼。“观音像”以深浅棕色调为主,利用贝壳拼接勾勒神态安详的观音形象,其周身放射状光芒通过贝壳排列呈现,整体古朴庄重,传递出宁静、慈悲之感;“小鹿图”色彩上以蓝绿为主,搭配金色花枝、浅棕小鹿,视觉鲜明,贝壳拼贴让鹿与花枝富有独特质感,呈现自然生机与浪漫想象;“迎客松”以白、绿、棕等色调构建山水意境,贝壳组成的迎客松形态鲜明,背景中的山水通过色彩晕染与贝壳点缀展现,明月、飞鸟增添闲适感,整体给人清新雅致、富有传统山水韵味的视觉体验;“中国龙”色彩对比强烈,棕红、蓝、金等色调凸显龙的威严,贝壳拼成龙身,鳞片、龙须等细节丰富,整体传递出雄浑、振奋的精神,展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颇具巧思与创意的贝艺画作。

这些贝艺作品以贝壳为原料,在色彩运用、画面营造上各有特色,将传统题材与工艺结合,为艺术呈现提供新视角。它们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海洋文化的载体,能让人感受到创作者对海洋的深情。”

热爱驱前进父母引路明

艺术馆的主人刘翠兰是市级非遗“刘氏贝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向大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每一件贝艺作品背后的制作流程:从设计构思,到清洗、挑选贝壳,对贝壳进行切割、打磨、雕刻、抛光,再到排列、镶嵌,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刘翠兰女士对于贝艺非遗的传承与坚守深深根植于她的生长环境。“我从小在海边长大,贝壳对我来说不仅是材料,更是大海的馈赠。”刘翠兰女士说。在海边长大的生长环境塑造了她对于海洋的热爱,贝壳作为海洋的产物对她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对美学的追求和对海洋的热爱成为了她走上非遗传承道路的内驱动力。

除此之外,家人的行为对她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是牵引着她,给予她前进的力量。她回忆,小时候父亲主要从事贝壳的修复和简单摆件的制作,母亲则主要从事贝艺的创作,包括挑选贝壳、设计图案、精心雕琢,每每看到父母在工作台前忙碌的背影,她都深觉感动。在父母的影响下,她深觉肩上责任重大,于是接过接力棒,决定让刘氏贝艺在她手上发扬光大。赓续父母手中的传统贝艺,又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将刘氏贝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刘翠兰女士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道路。如今,70岁的她仍坚持手工创作,并不断创新,让游客通过贝壳感受北戴河的美。

母女传贝艺,非遗广流传

近年来,刘翠兰将非遗技艺传承给女儿刘羽彤,并经常出席各类非遗宣传活动,与诸多学校合作举办研学活动,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等等,传授贝艺制作技巧或心得,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贝艺文化。“看到年轻一代愿意学习,我很欣慰。”刘翠兰笑着说,“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它应该走进生活,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

为适应现代审美,刘氏贝艺积极进行创新,贝艺作品中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创意设计。2020年,刘氏贝艺被列入北戴河区非遗名录,2021年又升级为秦皇岛市级非遗项目,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

体验出真知,青年助非遗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观摩学习,还亲手体验了剪贝、拼贴等工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一位小组成员笑着说,“贝壳易碎,拼贴时要兼顾构图和色彩,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体效果。”

8天的探访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价值。他们计划通过校园展览、短视频推广、新闻报道推广等方式传播刘氏贝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贝艺文化。“我们希望用新媒体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团队负责人说。

上一条:外语学院“华夏经纬·漆绣同辉”实践队走进漆艺博物馆传承非遗工艺,为中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条:外语学院“剪出文化自信,刻下乡土情怀”实践团助力抚宁剪纸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