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闽江之畔,东秦“华夏经纬·漆绣同辉”实践团跨越2000公里,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本篇文章介绍经由沈绍安产融基地→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的路线,开启福州非遗漆艺寻根之旅。
漆脉寻根·叩未来之问
沈绍安漆艺产融基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集漆艺传承、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器技艺为核心,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
当实践团成员推开沈绍安产融基地的大门,松节油气息裹挟着历史扑面而来——这里封存着从战国“漆液方”到现代纳米漆的技艺基因库。文化志愿者为我们介绍着各种漆艺的相关知识。
当我们在新生代匠人指导下体验制胎、导漆、贴金过程时,触摸产业前沿的“双创”脉动青年们指尖首次触达大漆的温润:在匠人指导下,制胎塑骨、髹漆成肌、贴金缀彩,成员们亲身经历一件漆器从泥土到艺术品的涅槃,感受传统工艺在当代产业中的创新脉动: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当我们了解到漆艺的传承存在原材料成本高、市场定位错位、产品创新乏力等痛点时。大家齐心协力,针对问题提出了青年提案:材料革新,开发食品级水性漆,让漆碗回归日常餐桌场景破圈,设计模块化漆艺首饰,用户diy镶嵌个性化刺绣营销破局,打造“漆器生命证书”:扫码可见从制胎到推光的工匠影像
古厝寻漆·献青春提案
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园修缮设立。馆区保留古厝建筑格局,设中国漆艺发展脉络、沈绍安脱胎漆器传承史、当代漆艺作品、大漆生活美学空间四大展区。
园林为卷,漆史为魂,我们在国保建筑里读大漆八千年。讲解员为大家梳理漆艺简史:从河姆渡朱漆木碗到沈绍安脱胎革新,千年古厝中,大漆的呼吸脉络逐渐清晰。
其中,讲解员特别为大家展示了用荷叶打造的东方美学方程式。荷叶纹是漆匠对自然的谦卑摹写——0.1毫米的起伏,需三十遍髹漆打磨才能呼吸如生。
讲解者像大家抛出疑惑:年轻人觉得漆器=老古董,如何打破刻板印象?
成员结合自身生活:漆纹日用化:将荷叶纹融入耳机壳、手机壳浮雕设计叙事革新:创作“大漆会说话”系列短视频,以战国匠人视角吐槽现代生活
髹光绘影·颂华夏之歌
正逢福州市美术馆开展主题为“髹光绘影”的漆画艺术家作品联展,实践团成员们相约观展,共赴一场三千年纹样演进的视觉史诗。
当指尖悬停在漆画的肌理之上,0.5毫米的漆层间堆叠着蛋壳的皲裂、金箔的流光与大漆的深邃展厅的幽光中,东秦学子俯身细察每一寸漆语言,解码从战国纹样到数字艺术的视觉革命。当战国匠人的松烟米砂与Z世代在展墙上隔空相望,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揭示着漆艺的本质——它从未是凝固的遗产,而是始终流动的、呼吸着的文明长河。我们屏住呼吸,共赴一场千年的盛宴。
总结
此次活动中,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华夏经纬· 漆绣同辉”实践团扎根福州,守护脱胎漆器与闽绣非遗基因。记录青年守正创新的文化征程。通过深度体验、深度对话、跨界应用、多元比较,青年学子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两创”的核心要求。队员们不仅提升了文化素养,更坚定了文化传承的信念,并积极探索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赋能非遗的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活力和责任担当。这次实践为探索非遗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青年视角和行动方案。
